选择逻辑:华工科技(传感器+激光)
1.传感器细分领域龙头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华中科技大学校办企业下属从事激光设备、激光防伪等业务的企业改制而成,等离子切割系统的知名企业FARLEY和LASERLAB公司,正式开始国际化运作。
公司整合调整产业结构,彻底剥离与主业不相关联的业务,形成以激光技术及其应用为主线、投资发展传感器的业务格局,即激光先进制造装备(华工激光和华工法利莱)、传感器(华工高理)、光通信器件(华工正源)、激光全息防伪(华工图像)。
华工科技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关于校企改革和国资国企改革的部署,产业集团以公开征集受让方的形式向国恒基金转让其持有的19%华工科技股份,对武汉的国资国企改革、校企分离改革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华工高理是国内最大、全球领先的多功能传感器制造商,拥有芯片制造及封装工艺自主核心技术,从元件到器件完全自主生产。公司占据温度传感器全球市场70%份额,新能源汽车加热器60%份额,拥有特斯拉、日产、上汽、比亚迪、西门子、博世、三星、开利、惠而浦、伊莱克斯、格力、美的、海尔等全球余家知名客户。随着新能源车市场和小家电市场的爆发,有望带来公司敏感元器件业务崛起。
布局四大业务板块,深耕光应用
公司在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后,形成四大业务板块:光通信、激光先进装备制造、传感器、激光全息防伪。
华工正源作为光电子器件研发的先行者,在光通信领域,持续推出高性能、高可靠性、低成本的新产品包括源光器件、智能终端、光学零件等,产品广泛用于数字、模拟通信等重要领域,市场占有率处于领先地位。
华工激光包括精密激光系统事业群和智能装备事业群,涉及的产业包括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打标、激光毛化、激光热处理以及固气体激光器及器件等。华工激光拥有企业技术中心、激光先进制造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承担激光行业内重点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拥有高级专家20多人,近多项国家专利,获得近70项国家级奖项。
华工高理是国内为数不多、自主掌握芯片制造和封装工艺核心技术的传感器企业之一。致力于物联网新型传感器的产业化,为家电、汽车、医疗等领域提供温度、湿度、光、空气等多维感知和控制解决方案。
公司拥有近80项知识产权并拥有三星、LG、伊莱克斯、西门子、上汽、马自达等余家国内外知名客户。
华工图像拥有核心的激光全息防伪技术,是激光全息防伪解决方案的权威提供商,主要生产专版定位镭射烫金膜、专版不定位烫金膜、镭射防伪包装材料及综合加密防伪标识等。其产品广泛运用于烟草、酒类等26个行业。
2.智能互联时代助推温度传感器行业需求快速增长
传感器是智能化浪潮中赋予器械设备“感知”的神经末梢,针对不同应用领域,能够对多种物理量进行检测和监视。
传感器作为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从信息的角度看,这些信号连同声音和图像信息都是信息的源头,所以传感器和检测仪表、测量仪表是信息科学技术的三部分(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中的重要部分。
全球温度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将从63亿美元增长到8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8%。温度传感器增长动力来自于其在先进和便携式医疗设备中的渗透率不断提高;以及汽车领域中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对温度传感器的需求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同物联网应用在家庭和楼宇自动化系统,成为驱动全球温度传感器不断增长的因素。
从地区分布来看,得益于亚太地区的快速工业化为市场的增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温度传感器在亚太市场中占据了最大份额,并且将围绕中国国内市场,在未来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北美地区增速次之。
从行业分布应用来看,除了传统燃油车对驾乘体验的改进和新能源在汽车领域的爆发式增长,汽车行业和工业制造,对温度传感器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同样,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下,健康状况感知、居家生活等人们新的需求激发了来自包括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和白色家电等消费设备的强劲表现,进一步促进了对温度传感器的需求。
3.全球温度传感器市场海外厂商仍占主导,国产替代空间大
传感器是仅次于集成电路(IC,IntegratedCircuit又称芯片),与分立器件、光电子同属于半导体产业的重要产业领域,与半导体相关的国内产业也同样面临“起步晚、差距较大”的问题。在以半导体产业为基石的信息时代,国产化对国内发展意义重大。
传感器行业来看,目前全球市场规模美、日、德三国占据了全球传感器约70%的市场份额,主要厂商包括博世、欧姆龙、德州仪器、ADI等。温度传感器来看,国外入局时间较早,在过去全球化产业链分工中,市场形成了以德州仪器、霍尼韦尔、恩智浦、泰康电子、ABB等欧美企业为主的竞争格局。
随着市场持续的产品升级对传感器需求的多样化和行业融合发展,不断有新的竞争者依靠差异化、定制化的产品进入行业,在细分领域或新兴产业中形成一定的话语权。
尽管从全球温度传感器的竞争格局来看,玩家众多,且都能在各自的领域拥有一定话语权与市场份额,但国内厂商始终处于追赶阶段。来自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拥抱,国内厂商有望受益于国产替代逻辑和国内触手可及的庞大市场,在不断迭代与需求响应下,进入细分领域,并占据一定市场
4.新能源车带来温度传感器新增需求
新能源车的蓬勃发展,带动了车辆热管理技术的变革,催生了全新的空调和动力系统热管理需求。
传统燃油车可以利用燃油发动机运行产生大量的热量,给汽车供暖,空调、除霜、除雾、座椅加热等。新能源汽车动力源由电机替代发动机,在低温天气下,电机产生的热量远小于发动机,无法为座舱提供足够的热量,需要额外的辅热设备提供热源。从技术实现路径来看,分为热泵与PTC加热器供热两种方案。
当前,新能源车热管理的制热解决方案主要以PTC加热器加热为主。
PTC加热器有成本低、制热快、安全性高的优点,工作原理为直接消耗电能产生热量,若仅用作电池热管理、电机预热、除雾除霜是理想的解决方案。根据VerifiedMarketResearch的预测,全球新能源汽车PTC加热器市场价值为10.99亿美元,预计将达到18.5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98%。
热泵是一种可以将低位热源的热能强制转移到高位热源的空调装置。
使用热泵空调可以有效延长15%~30%的续航里程。但低温环境下,热泵热效率下降明显。由试验数据计算表可以看到,相同的试验环境下热泵采暖的制热效率(COP)是PTC采暖的1.8~2.4倍,热泵的节能效果很明显。但是环境温度低于-5℃时,热泵空调系统会失效,而PTC加热系统仍可以工作,两种采暖模式各有优缺。
考虑到热泵空调系统成本较PTC加热器高,使用热泵作为空调系统热源,整车成本较非热泵贵1.1-2倍,对于制暖需求不高的地方,热泵不具备性价比。热泵技术的市场渗透将以高端车型为主,并且会采用“热泵+PTC”模式。
未来,随着电池巡航能力的提高,PTC方案能耗占比也随之下降,是满足舒适与成本的情况下的较优解决方案。所以,PTC加热器仍将是新能源车发展趋势下具有确定性增量的组件,随着新能源车行业发展,需求持续提升。
5.小家电行业高景气度助推温度传感器需求不断增长
根据国际Statista数据显示,全球家电消费规模在亿美元左右,预测将增长到亿美元左右,复合增长率4.6%。
未来,小家电将是家电发展的重要发力点。从行业发展顺序来看,国家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家电消费对象一般将沿着大家电到小家电、从刚需到可选的路径转换;年疫情对经济发展产生扰动,居民居家时间被拉长,以改善居家体验为目的的小家电产品异军突起,是年重要的产业趋势之一。
小家电产品以时尚、智能、人性化为主要卖点,功能由单一、转向个性与多样,所以更加依赖传感器质量与数目,以达到实现相关功能的需求。
6.前瞻布局热管理系统,核心技术助推新能车发展。
华工高理凭借对行业趋势的深刻认知与理解,积极将业务拓展到汽车加热领域,一举打破埃贝赫、伟巴斯特、佑理等国际巨头在行业的垄断。在国内首创新能源汽车PTC加热器,不仅能保证智能汽车在运行全程中稳定供暖,还能实现自动空调精确控温、节能。
除了具有突破性的PTC加热器产品,作为公司传统核心技术的敏感元器件同样在新能源车上大放光彩。华工高理通过韩国佑理公司供应新能源汽车加热器芯片,斩获新能源巨头特斯拉的订单。
发力热管理系统,巩固PTC加热细分领先优势。新能源汽车呈现井喷式发展,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保持高速增长,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3.31%。中国既是全球主要生产地,也是主要的消费地,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为30.56%。
整体来看,绿色出行是中国乃至全球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增长空间大,对传感器需求将继续保持高增长。
7.中国超快激光行业出货量及市场规模增长迅猛
根据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中国激光杂志、中国光学学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国皮飞秒超快激光器出货量逐年增长,增速均超过了50%,中国皮飞秒超快激光器出货量达到2台,同比增长52.2%。
在市场规模方面,根据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统计数据,中国超快激光器销售额快速增长,中国超快激光器销售额超过27亿元,同比增长10.20%,超快激光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56.24%。
在科研基础不断夯实和需求扩张的双轮驱动下,以皮秒、飞秒为代表的超短脉冲激光器市场容量将持续增加。因此预测中国超快激光行业市场规模将保持15%左右的速度继续增长,预计到年中国超快激光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62亿元左右。
8.激光设备行业竞争格局分散,龙头集中空间大
激光行业在各行各业的落地、应用、渗透,孕育出庞大的市场需求。近年来,随着消费电子、材料加工和医疗领域的发展壮大,激光技术的不断更新、沉淀,激光设备下游应用需求加速释放。
之前国内共有规模以上激光企业超过家,从事激光切割领域的激光加工装备企业超过余家。
国内激光设备上市企业包括大族激光、华工科技、联赢激光、光韵达、帝尔激光等,设备应用涵盖3C、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其中大族激光布局全领域全应用为主的激光加工设备,华工科技多元化布局,客户遍布3C,微纳制造,汽车,钢铁,重工等领域,帝尔激光则以光伏作为突破点。
国内激光设备厂商整体呈现出专注于不同细分领域、有针对性战略布局,以达到巩固企业发展的同时,谋划新的发展空间。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我国的激光设备行业市场规模达亿元,其中布局激光全应用全领域的大族激光相关营业收入90.29亿元,市占率14.00%,位列第一,华工科技激光相关营业收入达18.88亿元,市占率2.93%位列第二,其余的上市公司市占率均不超过2%。
9.三大业务进展顺利;多产线布局,Q3业绩大超预期
今年前三季度华工科技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7.5亿元-8.1亿元,同比增长54.07%-66.40%,其中Q3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4.0亿元-4.6亿元,同比增长.14%-.48%,其中,联营企业华工创投带来的投资收益约1.36亿元-1.5亿元。
公司紧抓新能源汽车猛增、5G应用拓宽、传统产业智能制造等市场机遇,积累关键技术赋能产品创新与行业应用,三大主要业务的订单和发货均实现大幅增长;渠道方面,公司持续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海外客户订单增长迅速;产品制造方面,公司募投项目建成投产,制造、交付能力显著提升。多因素协同作用,带动公司业绩实现稳步上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787.html